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高质量完成城镇登记失业率、能耗双控等年度任务。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一)坚持生态优先,深化环境综合治理。强化矿区生态治理。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工厂建设,阶段性完成3处矿区集中连片治理工程,完成202公顷的排土场连片治理任务。实行错峰爆破、无尘爆破,大力推广“散改集”“油改电”“公转铁”等绿色运输方式,实现矿区运输及物料堆存、转运全封闭,有效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严格落实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减量控制制度,实施大气污染治理项目9个。建设超低排放改造项目4个,全面完成建龙包钢万腾超低排放改造。深化工业VOCs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开展PM10专项整治,推进矿区、园区、城区联动整治。建设废水深度处理工程,焦化废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推进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严格土壤环境污染重点单位监管,全面加强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与修复。整治环境突出问题。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扎实整改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确保问题清仓见底、整改到位。加强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从严查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二)强化项目带
海勃湾区历史沿革,早在夏商时期,这里就是北方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春秋时期为白翟(即猃狁之族)牧地。战国时期属林胡牧地。秦灭六国统一中原后,将中国分为三十六郡,海勃湾区隶北地郡。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海勃湾区境内先后成为蒙、汉、回、满等20个民族活动的场所。到明中叶以后,海勃湾地区为鄂尔多斯部的游牧地,并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海勃湾地区隶属鄂托克旗。1955年,从鄂托克旗析出成为独立地区,先后称谓为卓子山矿区、海勃湾市,均隶属伊克昭盟管辖,1976年1月乌海市成立,海勃湾区为乌海市辖中心区。 “海勃湾”一名是由蒙藏语“海若布刀亥”演变而来,意为“雄狮之湾”。神奇的名字来自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在成吉思汗时代,有一个名叫约勒道日玛的著名铁匠,曾在卓子山上为成吉思汗西征制作弓箭和甲胄,成吉思汗得胜后便把卓子山这片肥沃的土地赐给铁匠。铁匠有一子,名海若布,生的犹如雄狮一般英武、剽悍。久而久之,蒙古族牧民就以他的名字来称呼他的草地,于是,便有了“海若布刀亥”这个神奇的名字。文化古迹,海勃湾区桌子山山脚沿线,迄今共发现5处,其中以召烧沟岩画最为著称。召烧沟岩画距城区15公里处,系青铜器时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迹,1986年9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发掘出可辨认图形118幅,整个画面完整地磨刻在较为平缓的石灰岩坡面上,总面积650平方米,大多为神态各异的人面像,其中一些图形被
第7次人口普查,区常住人口为339155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6177人相比,增加42978人,增长14.51%,年平均增长率为1.36%。全区共有家庭户132847户,集体户8899户,家庭户人口为311042人,集体户人口为2811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34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0.34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15852人,占93.13%;蒙古族人口为15526人,占4.5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7777人,占2.2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39207人,增长14.17%;蒙古族人口增加2961人,增长23.57%,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810人,增长11.63%。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22668人,占95.1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6487人,占4.8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46339人,乡村人口减少3361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84个百分点。
自然景观,乌海湖是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湖,于2013年12月底蓄水形成。总面积118平方公里,位于海勃湾区与乌达区中间,因其位于乌海市境内,因此命名为乌海湖。金沙湾位于乌海市海勃湾区北飞机场东3公里处,旅游区景观奇特,设施齐全,有沙海冲浪、沙漠之舟、沙滩摩托、滑沙、水上乐园、拓展训练等沙漠娱乐项目,有独具蒙元文化特色的餐饮、篝火晚会,有采摘、观光为一体的葡萄观光园和四合木等珍稀濒危植物植物观赏园等休闲特色产品。金沙湾被誉为“城市中的沙漠,沙漠里的奇观”,201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海勃湾区,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乌海市东北部。东倚卓子山(乌仁都喜乌拉)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为邻;西隔黄河与乌达区相望;南至四眼井与海南区相连;北与鄂托克旗蒙西镇交界。海勃湾区地理坐标东经106°46′至107°05′,北纬39°31′至39°52′之间,总面积529平方公里,下辖1个镇、6个街道,37个社区、5个行政村。有“黄河明珠、沙地绿洲、书法之城、赏石之城、葡萄之乡·水上新城”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