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广泛调动基层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管理品质,进一步夯实文明城市创建的基层基础,推动群众性文明内蒙古建设在我市落实落地,海勃湾区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待,以常态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广泛开展了文明社区(小区)创建活动。
文明创建 让小区从“居住场所”变“文明家园”
为切实把创建为民、创建惠民落在实处,海勃湾区通过开展文明社区(小区)创建活动,积极解决居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把住宅小区建设成为组织管理规范、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环境舒适、道德风尚良好、邻里关系和谐、社会秩序稳定的文明家园,让居民小区成为乌海最美的地方,让人民群众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在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温馨社区恒大绿洲小区,所有单元都设置了电子门禁系统,并且装有未关单元门提示系统,居民需刷卡进入,最大限度地保障居民安全;每个楼栋每个单元都设置了无障碍通道,方便残疾人出行;电梯里有两个摄像头,一个是监控,一个是阻车器,当业主推电动车上楼时会发出报警并且不关门,有效解决了不文明不安全的行为;每个楼道还设置了总经理信箱,居民可以把本层级解决不了的问题,用书信的方式投寄给物业经理。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小区物业还利用废旧的木地板和业主不用的柜子改造成书架,书籍由社区捐赠,供业主阅读。小区里的每一个灯杆、草坪灯、监控灯都有一个专属的二维码,通过扫码可以看到设施设备的维护情况,居民也是小区管理的监督员,可以提醒物业对设施设备及时维护。
在开展文明社区(小区)创建活动过程中,海勃湾区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创建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摆上议事日程,统筹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制定长期规划和近期安排,切实把文明社区(小区)抓在手上;各街道和社区全力发挥具体组织实施的作用,按照任务要求落实创建责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小区创建工作中来,多方筹措资金,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小区建设管理工作稳步提升;各包联单位认真落实相关工作安排,将包联共建工作作为文明社区(小区)创建的重要抓手,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小区管理存在的各类问题;每个参与创建的小区则按照“一小区一特色”,确定一个主题,打造小区特色文化,力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小区面貌。
智能创建 让居民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海勃湾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方位为民服务,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设安全、整洁、有序、智能的文明小区,让小区居民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在优化管理服务方面,海勃湾区以网格员采集、部门对接及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数据融通三类数据为源头,形成一图展示。目前,已完成网格员、社区“两委”、社区民警、建筑物、企业、事件、重点人员和党组织的数据入图上格,网格员上图可进行调度任务派发、轨迹查看、线上呼叫等,建筑物上图可以看到建筑物的详细信息以及居住的居民信息,做到了“人房关联”等。通过一系列手段,实现对“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的精细服务,也为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区是群众生活的第一阵地,也是社会问题的聚集地。网格员通过手机移动终端“网格通”将巡查发现的事件上报,点击问题上报,可以对城市部件、城市事件等20余类140余项事件进行上报,平台在接到上报问题后,专职工作人员根据问题类型派遣至相关职能部门处置。
海勃湾区积极探索小区管理新模式,打造了7个“智安”小区,引进智慧消防系统,安装禁止停车声光报警监控、高空抛物监测系统等,让小区内智安视频监控点位实时动态呈现;同时,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还开发了“海区e家”系统,在前端数据收集方面,应用智能扫码设备、手机终端NFC功能快速读取来(返)乌人员身份证,获取人员姓名、身份证号码、健康码状态等相关信息;在后端支撑方面,来(返)乌人员数据实时上传系统,可通过关键字检索自动按属地下发至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工作人员手机端可快速核查、标注、反馈。
经过一年来的创建工作,全区居民小区组织管理、基础设施、生活环境、道德风尚、邻里关系、社会秩序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形成了广泛动员、全员参与、科学管理、全面提升的创建氛围和创建机制,较好完成了各项创建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2021年,海勃湾区有99个小区被命名为文明小区,其中,三星文明小区20个,二星文明小区31个,一星文明小区48个,完成30%的目标任务。下一步,海勃湾区将继续按照《乌海市文明社区(小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完成文明小区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