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重整行装再出发,行稳致远谋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在区委的坚强领导和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群众素质明显提升,发展后劲大为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整体和谐稳定 。
2022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5亿元,同比增长-9.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9%;城镇、农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52102万元和271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1%和5.5%。
(一)筑牢生态屏障,打牢绿色崛起基础
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抓好重大任务贯彻落实,谱写生态发展新篇章。“七治”工作取得实效。“治矿”水平提高,实现矿山扬尘污染大数据分析抓拍处理,编制完成《海勃湾区矿区生态修复总体实施方案》;“治企”成效提升,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处罚力度,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8家;“治气”成果巩固,城区优良天数305天,达标率为83.6%;“治水”能力增强,编制区域节水规划,建立入河排污口“一口一档”规范管理。“治场”效果显现,强化洗煤堆煤配煤联合执法,对存在违规露天堆煤、违法占地等行为的洗煤厂停产整改;“治车”“治路”体系更加完善,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推动11辆新能源客车进入企业后勤服务,完成矿区道路两侧综合性封闭工程,修复矿区道路5.5公里。碳达峰碳中和稳妥推进。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编制完成区域节能评估报告,分析区域内用能情况和用能单位能耗水平,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开展重点用能单位审计专项工作,改进用能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二)立足资源优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工业经济量效齐增。低碳—非高炉—熔融还原冶铁配套制氧项目已试运行,京海火电灵活性改造配套100MW光伏项目开始收尾验收工作,国能龙源、抽水蓄能电站、屋顶分布式光伏等项目进展良好,东方希望光伏全产业链、乌海中玻光伏玻璃新能源材料等项目有序推动。上下游延链补链,打好招商组合拳,引进智锂物联重卡换电制造等项目,完成签约额约342亿元。强化科技项目支撑,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赛思普科技揭榜自治区“双碳”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获得首批项目资金700万元,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
现代服务业长足发展。君正南区已完成交付工作,金田第三城、碧桂园和广纳紫宸府建设进度喜人,高品质房地产格局逐步构建;摩尔城已投入使用,一号物流智慧公路港(一期)已完成竣工验收,乌海电业局多功能实训基地进展良好,九龙国际广场已启动招商工作。丰富多种消费选择,引进各类空白商贸服务类品牌25个,众二酒馆、夜语清风美食广场实现开业运营。开展多种消费形式,全年举办五次大型车展,成交额达4.2亿元,发放100万元政府消费券用于支持我区汽车行业发展,举办农旅融合的乌海湖嗨集市乐购季、国潮美食集市、漠中泉美食节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提升消费意愿。
现代农业稳中提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2万亩,较去年同期增加22.4%。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美国金伯利农场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已完成14500株种植工作;进一步增加“菜篮子”有效保供,扩大果蔬种植规模,盘活闲置温室130亩。立足沿黄经济带独特区位优势,不断创新思路,进一步发展花卉种植基地、有机菊花茶种植与深加工产业,增添乡村振兴“新引擎”。村集体经济实力迅速壮大,“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美丽乡村建设逐步建成。
(三)坚持统筹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乡活力不断释放。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旧城区污水管网和燃气管网改造等工程完成任务目标,切实改善了4695户居民生活环境,完成6.6公里污水管网提质改造,保障220公里用气安全。城乡交通条件持续改善,人民路、新华街等旧城区路段完成改造,东环路(S217辅道)道路工程进展顺利,“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全面推进,完成4条农村公路改造。
全面提升市容市貌。完成5处口袋公园及3座立交桥桥洞文化建设工作,清理乱堆乱放5200余处,劝离流动商贩近9600起,开展“马路办公”240余次,解决问题200余件,不断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
(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护航高质量发展
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建设,即办件占比69.6%,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100%,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办事负担。深化“一网办、掌上办”工作,1299项实现“网上可办”,网办率达 97.74%,全程网办率82.24%。促进信用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信易贷”平台企业入驻工作,中小企业共6835家,成功授信金额2941万元,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拓展新通道。
(五)突出共建共享,民生保障明显增进
社会保障健全发展。助企纾困稳岗位,拨付“免审直补”资金560万元,惠及企业职工1.2万人。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放贷款担保金额8044万元,带动就业人数595人。全面排查燃气用户安全隐患,加强居民用户燃气安全隐患源头治理,为12.2万燃气居民用户免费更换燃气技防设施。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区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总投资共2.3亿元的市二中滨河校区和滨河小学综合楼已开工建设;九小、八中等中小学塑胶跑道已开展前期工作。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民办教育办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医疗条件持续改善,海勃湾区人民医院项目工程已封顶。着力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开展以海勃湾区疾控中心为试点的医防协同运行机制试点工作。坚持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同步建设,已达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1.72个;已投入运营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 42家,全部与医疗机构签订医养结合合作协议。
文体事业全面发展。丰富高质量文化活动,举办“我为群众办实事—文化进万家”、“民族团结一家亲”文化扶贫等大型惠民文艺演出40余场。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高规格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打造创建工作特色亮点,全力为我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添彩助力。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聚焦高质量公共服务,不断提升软硬件设施。持续拓展“旅游+”,培育经济新动能,建设网红打卡景观小品、文化大院和农副产品展销门店等休闲场所,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新形势。
2022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这是区委坚强领导、积极推进的结果,是区人大、政协监督支持、鞭策鼓励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凝心聚力、奋发有为的结果。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从产业发展来看,高质量、高端化发展水平还不高,产业链发展不够完善,龙头企业少、大品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弱,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建设还有待提升;从经济增长来看,缺乏大项目好项目支撑,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项目落地仍存在要素指标制约问题,市场资源配置还需进一步优化;从社会民生来看,优质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公共服务精准度不高,无法彻底摆脱周边城市虹吸效应,统筹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还需付出更大努力。